http://yougexingbqm.tyblog.com/index.shtml
 
博 客 公 告
登 录 后 台
时 间 记 忆
<<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相 片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回 复
留 言 信 息
我 的 好 友

我 的 圈 子

友 情 链 接




博 客 信 息
 
误落尘网,归去来兮
[ 2010-8-31 10:08:00 | By: yougexingbqm ]
 
      今天是“五一”小长假上班的第一天,尽管每一次这样的国家法定假我从未完全享受过它,但是短短的休息也足以暂时忘记上班的苦恼和郁闷,早上起来一百个不愿意,仍然面无表情来到单位,继续漫长而痛苦的折磨。每天呆在同一屋里,尽管一天下来有干不完的工作,但内心的苦闷与空虚与日俱增,无论你表现如何出类拔萃,永远都没有出头之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无论眼前还是未来永远都是无望而无趣的人生。

    如果上班不快乐不如放弃,说这样话的人一定有足够的资本,记得《寒武记》里亦舒曾经这样说过,读亦舒的文章就如倾听一位智者的话语,简短精悍的篇幅,简明扼要概括中心意图,生活中细小的琐碎也能娓娓而谈,文字虽不华丽,却很深刻,也较实用。很多人拿来做“葵花宝典”,指导日常生活。本来你有的经验尚未道出口,而她三言二语已道破天机。岂非就是你所想,简直就想为她的精辟鼓掌!这么一个知性的女性一定是职场的“白骨精”,果不其然,中学毕业后,就在《明报》任职记者,担任过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有一位清华毕业生曾告诉我,在北京真正有本事的是从事律师、记者职业的人。但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亦舒后来到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看来正如她所说:“只能有一份职业,借之糊口,辛劳一生,有多少人敢说他的工作是事业?” 

    几年前单位的一位女大学生,乒乓球比赛的时候我差一点输给她,之后就听说她辞职了。今年乒乓球比赛时有人说她去了北京,当了一名编辑,打扮非常时髦。她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不甘于一直默默无闻,想干一番事业。特别是有写作特长,真是替她高兴,竟然这么幸运,可以做喜欢的事情,不在乎别人的议论、更不在意无法预知的未来,就可以抛弃一切,一走了之。我何曾有她一点的勇气!

    走之前听人说她一直在找我的手机号码,来我办公室因出差未遇,我想,无论是否见到她结局是一样的,我不会有丝毫动摇她的想法,鼓励她走出去也是我曾经的理想

    一直感慨身边缺少有才有貌有智慧的女人,世事洞明又处之安然,一句话足可以让你豁然了悟、一声问候足可以让你温暖一生的女人。与这样的人在一起,不知不觉中所有的不快都会烟消云散。这样的女人,若有,也如昙花,转瞬即逝。现实中有貌的女人大多浅薄无知、爱慕虚荣;有才的女人大多长相不敢恭维;而有智慧的女人又太工于心计。我们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无外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本来恨之入骨,见面仍可满脸堆笑,公共场合亦可以厚颜无耻歌功颂德的人。还有一种别有用心的人,你只不过是她利用的一件物品,需用的时候拿来由她所用,一旦没有价值便弃之如履,再也没有任何来往。许多权倾一时的人身边蜂蝶群舞,就以为朋友无数,看不清哪一个是真心?哪一个是假义!一旦下台,树倒猢狲散有之、落井下石者有之,才后悔当初遇人不淑。怨不得别人如何宵小,只怪自己头脑简单、分辩不清。

    我一直坚持认为想要得到的多就要付出的多,得到一些什么东西?无非名或利,真正看淡名利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活该他们互相陷害、自取其辱。当我乐得在家里喝茶读书发呆时,想起有些人上窜下跳忙个不休,惶惶恐恐过活着,永远没有享有过内心的安静,虽然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内心脆弱不堪,精神世界苍白无力,像一头牛马一样被名利牵着鼻子走向坟墓、走完人生,枉托生一次人形!

    今年去世的美国作家塞林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最重要的作家,1951年出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他为数不多、最有影响力的作品,该书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至今仍十分畅销。书中主人公16岁的霍尔顿是一个拒绝成人世界的年轻人,不愿接受成人世界的虚伪,对现实世界抱着一种怀疑、逃避的态度,宁肯与这个世界对峙、隔阂,也要保持没被污染的纯真。塞林格这样写的,也这样做了。在他成名二年后,1953年搬出了曼哈顿的家,来到新罕布什尔康沃尔的一处占地90英亩,位于树木繁茂的山坡上的新家,实现了“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的愿望,并最终过上了心目中向往的“远离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的交谈”的生活。塞林格能够91岁无疾而终,与他朴素淡薄的心地和安静平和的生活环境有直接关系。他曾经说过:“不再出书使我得到了一种美妙的宁静,非常平和。我喜欢写作,不过,我只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快乐而写作”。塞林格是幸运的,因为他出生在国外,为了不让世人打扰可以将自己家的围墙加高,轻而易举阻挡了外面纷纭繁杂的世界和喧嚣。尊重人权的世界使他度过舒适而惬意的一生。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在中国这样的先例真是廖若晨星,是因为中国人名利思想太重不愿隐仕?比如中国一直倡导的以“学而优则仕”作为梦寐以求的正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奋斗目标;还是经济状况不允许有一方桃源可以隐居?陶渊明是最出名的一位;还有被鲁迅称为“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然而,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尽管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吾愿毕矣”,但终因耿直、藐视权贵惹来杀身之祸。即便是做一名打铁匠也没逃得过司马昭的残暴和钟会的陷害,不得善终!

    阮籍更是蔑视礼法、率性而为的人,遇到不喜欢的人,不仅不和你答话,而且将眼一翻,以白眼球视之,有一个成语“青眼有加”说的就是他。魏晋时期,不仅战乱和杀戮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也随时让人丧命。阮籍经常用醉酒的方法,借以保全自己。当权的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提亲,想与阮籍做儿女亲家。如果答应将留下攀附权贵的坏名声;不答应又怕得罪司马昭,生命受到威胁,阮籍只好天天酗酒、喝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连续大醉60天,司马昭只得作罢。

    司马昭死后由司马炎做了皇帝,也就是说如果阮籍同意这门亲事,预示着他的女儿将有可能成为一国之母,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样的姻缘放在现代人眼中,真是天上掉馅饼——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君不见几个人到中年的千万富翁征婚,竟引得成千上万名80后甚至90后的女大学生趋之若鹜;而为攀附权势有些女人不惜甘当小三获取即得利益。电视征婚活动中有人公开叫嚷找男友就是找豪宅,根本不关心未来的丈夫是人还是畜牲!如果司马昭还在世,一定会被现代人赤裸裸的丑陋给雷死!他这种奸佞小人恐怕也不会找一个这样的败金女做他的儿媳妇。单纯的贪图钱财,一旦钱财散尽,就意味着鸡飞蛋打,谁愿意做这种赔钱的买卖!

    稽康、阮籍还有共同之处就是诗文、书法、琴艺有较高的造诣。稽康的《养生论》提倡清虚静泰、少思寡欲,一直到现在对于养生和健康仍有指导意义。而他的《广陵散》更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阮籍不仅是诗人,也是散文家,留传后世的咏怀诗就有八十二首。看来做一名隐士也非常人所能,只有才俊高洁的人才有资格,不仅有才能、有学问、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更要有淡定朴素的胸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老先生决意归隐田园、不再出仕时,笔下轻松愉快得多,今天读来仍然有亲切和慰藉在里面。有一位叫太行布衣的老先生把它译成白话,是我见过最风趣、最有人情味的译文:“回去吧,还在这里闲呆着干什么!家里的地都荒了,为什么还不想回家?鬼迷心窍了?为了五斗小米,窝窝屈屈地呆在这里,像坐牢一样难受,还独自发什么伤悲!过去已经错了,后悔什么,顶什么用?过好今后的日子就行了。还好没有被耽误多少时间,早知如此出来当什么芝麻官!”

    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曾经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因门阀制度无法施展抱负,最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陶渊明授印去职,结束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涯,过起了“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人生苦短,这四个字不知被多少古人感叹过,但是,活着的人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领悟过它,没有人真正面对时光越来越少,并且一切转眼成烟的事实。大家都在浑浑噩噩生活着,到死也不明白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在人世的尘网中还要挣扎多少年,才可以有一个田园可居?才可以卸下所有的伪装,大声说出:归去来兮!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天涯博客 CopyRight 2007-2008, www.tyblog.com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