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白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此,我既不相信,也不怕难,偏选难中行。一直以来,由于受林语堂先生《苏坡东传》的影响,我西行巴蜀的愿望和计划,就是想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漂三峡,过重庆,直到巴蜀水源,先是正面拜瞻向往已久大佛——世界著名的乐山大佛,由江边悬崖峭壁雕刻而成,据说大佛高达360英尺,光是佛的脚趾上就能站几个人呢。然后,再游九寨沟登峨眉山,就想在峨眉山麓沙湾城郊,游览耸立于大渡河畔的美女峰石林,膜拜始建于清代嘉靖年间的郭沫若故居;继而乘一叶小舟,自岷江的支流玻璃江逆流进入眉山,除了去朝圣三苏祠堂,沿途还可以欣赏到临江而立的蟆颐山那低低圆圆的姿势,观光那些构成广漠平原的稻田、果园、菜圃、竹林、棕树……还能亲临其景感受一下因为有战国时期的治水天才李冰,巴蜀才有能历经千余年和“5。12”大地震考验后功能始终完好的水利灌溉沟渠,使巴蜀地区千年来沃野千里,永无水患……可计划归计划,愿望是愿望,现实不一定如愿。可不,我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初涉蜀道竟会是赶赴眉山参加2009年“中国散文学会现代散文发展趋向与在场主义学术研讨会”。因为行程仓促,加上初冬流感肆虐,只能选择直飞成都,会务安排了接机,由成乐高速抵达眉山,实在是来去匆匆。但眉山终究是苏东坡的故里,我想在东坡故里寻觅东坡的印痕,自然不枉此行。
眉山的出名,并不是因为距千年万古为阴云封闭的峨眉山不远,而是因为有杰出的文学世家——苏洵、苏轼(号东坡)、次子苏辙(字子由)父子仨。我想,凡是初次走进眉山,且又喜欢涂鸦的人来说,大都应会有我一样的心情,对三苏祠寄有一种朝圣或膜拜的向往。我对三苏祠的向往确实有些年头了,每当我漫步西湖苏堤,就会深感自己总是被东坡先生的文字魅力感染,两句简简单单的复写对比——“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总共不过二十八个字而已,却把夏西湖的晴天亮丽与艳美叙说得清清爽爽,又把夏西湖的雨景秀雅奇观传达得明明白白,早在千年之前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把西湖广告打响于世界。再吟诵那《水调歌头》词——“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短短八句九十五字,先生是巧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并渲染一种中秋皓月当空,佳丽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再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思想和意绪与月亮的神话传说互为融合,在感喟“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中,不但渗进了浓厚的哲理意味,不但将自然景色和现实生活高度地契合,还呈现出他构思奇特,蹊径独辟,思想丰厚,且又富有浪漫。最令我欣赏和感慨的是这位大文豪总能以文为诗,诗文互为,时过千年还是那么易读易懂易记,绝然没有现在有些自以为了不得的诗人了不得的诗,其实也就是结巴的弟子们把病句断句破句叠加发嗲,无病呻吟,充其量也只是玩文字游戏而已,有不少连文字游戏都称不上,更有可悲可恶的买空卖空,出钱收购别人的文字结集占为己有……对照之下,我对东坡先生的人文更是敬重有加,自然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远在西南巴蜀的三苏祠,那会是怎样的一个文学圣地啊,竟然能熏陶出苏家三大文豪——父亲苏洵的文章以博辩、雄健、明畅称著;长子东坡的文笔以纵横恣肆、思想丰富、豪迈气象称鳌;次子苏辙的散文含蓄蕴藉、气度雍容、精练圆润称独;他们以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在中国文学最辉煌时期最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了三席……真可谓是岁月易逝,文字长留啊!
2
我们下榻的岷江东湖饭店距三苏祠不远,也就是几分钟的车程。虽然饭店四周绿茵碧波,南枕水色晶莹蓝的岷江,北临幽静的东坡湖,人文氛围浓浓郁郁,确实颇有“三苏故里,绝色东湖”的特色。但再怎么秀逸宜人的景色,也抵不过三苏祠对我的诱惑。走进三苏纪念馆,令我感受最深的是钱塘江那惊涛拍岸的意境。我知道,这完全是因为自己生活在钱塘江畔的缘故,对于此景此境有特别的感情;再是“唤鱼联姻”的模拟场景,一下子拉近了现代人与古代人之间的情感世界,我仿佛亲眼目睹了东坡先生的初恋历程;三是东坡先生“焚烧房契”义举,先生本想终老常州,但在偶然中得知了房主的苦衷,便随之焚烧房契,最终只能逝于友人家中,如此爱民之心和超然物外的胸襟,岂能让后人们不敬重不敬佩呢。尤其是三苏纪念馆馆内那幽幽的灯光,再配有讲解员绵绵甜甜的声音和温尔优雅的气质,与她介绍的苏家三代人雅趣的古典很相符,还有馆内那些弥足珍贵的文物,很快把我引入于千年前的文化氛围里。
可能是江南多庭院的缘故,也可能凡是庭院或多或少总有故事的缘故,反正我小从就对庭院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空闲时总会想到去绍兴的百草园转转,体验体验鲁迅先生的文学启蒙;也常到鲁迅故居对面的沈园坐坐,四季沈园会有四季感受,感受最深的应算是凝有陆游与唐婉这对才子佳丽爱情典故的《钗头凤》,其次是感受陆游秉承东坡先生的某些文字传统。东坡先生曾在他的《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地。”而陆游的诗词也以旖旎多情著称,虽属婉约派,但其书法与诗词风格相类似也是情理之中。当我初近三苏祠时,我对三苏祠的格局布设自然十分注意——这是一座中式庭院结构的住宅,颇有江浙水乡庭院的味道。进入大门,迎面是漆了绿色的影壁,古代建筑讲究风水,影壁多是为了起到抵挡杀气煞凶的作用。其实,影壁还有实用的一面,那就是具有遮挡路上行人不至于看见住宅内的作用,也遮挡了大门外乱七八糟的建筑,使院内有一种整体感。影壁后是一栋有庭院的房屋,屋边植有一棵高大的梨树,另有池塘、菜畦、花木、果树等,墙外则翠竹成林,诗情画意浓浓。我穿行在竹子们夹道欢迎的小径里,竹好像知道我远道而至是为了寻找东坡先生千年遗留的印痕,在微风中一展微笑,个个与我打招呼,争着向我介绍说东坡先生当年以种植为乐的趣事,呈现出她们亲和的魅力。
在古老的中国,传宗接代观念根深蒂固。在参观三苏纪念馆时听讲解员说过,早在宋仁宗景佑三年(1063年)12月19日,27岁的苏洵终于又有幸添丁,苏轼就在这栋房子里降生面世。苏洵本已有一女一儿,儿子不幸夭折后,一直企盼能再生个儿子。当时,秉赋颖异、气质谨严、思想独立的苏洵,因天性沉默寡言,性格古怪,不易与人相处,终日抑郁,正痛苦万分地饱受屈辱折磨。苏轼的降生,自然成了苏家的长子,这使苏洵如愿以偿,有了希望,便痛自鞭策,追悔韶光虚掷,开始发愤读书,并获得了成功。苏洵的典故,也一直被用于鼓励年轻人——只要勤勉奋发,终会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苏轼的出生,唐宋八大家中才会有“三苏”之席。
据介绍得知,苏东坡的祖父年轻时体貌英俊,高大健壮,酒量极大,秉性慷慨大方。虽然不喜读书,略知大意而已,但人品不凡,乐善好施,不求报答,口碑载道。人们曾对别人家储存食米,而他却拿食米换成稻谷储存的做法深感不解,直至遭遇荒年,待他开仓散粮救济乡邻时,方才明白他为什么储稻谷而不储食米的用心良苦了。因为稻谷可储藏数年,而食米则易发霉变质,此事足见他不但颇有主见,善事细思,而且善良豁达。他还是个思想开明,不畏恶势的人。比如有一天,趁着酒醉走进庙里,把一尊神像摔得粉碎细烂,其原因是全村人都很畏惧那尊神像,而庙里的主持又常常借此向信徒们勒索钱财存,对此他早就入不得眼,心存敌意。说不清苏东坡的好酒是不是继承了祖父,但苏东坡精力过人,气度不凡,性格率真,胸襟开阔,豁达超脱,心地纯厚,品行正直,不畏权势,有理想,有抱负,有见解等美德和不少酒趣无疑是继承了祖父。优秀人才自然有血统的积淀,其祖父深藏不露的智慧才华尽在苏东坡身上灿烂释放,使得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万古流芳的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