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 间 记 忆 |
<< < 2011 - 8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阅读小椴 |
[ 2010-8-27 15:31:00 |
By: yougexingbqm
] |
从这个暑假开始,认真看小椴的武侠。这是与以往所偏爱的纵横恣肆的故事所不同的,古雅,文朴,收敛,沉静,苍茫,荒莽。似一个低眉敛目的老人,满面风霜满面尘垢,沧海桑田就在他一举手一抬足一敛眉一颔首之间。光阴盘旋不去,沉压到老人的生之纹路里,就俱是故事。
但这故去的旧事中,毕竟残余太多涉过岁月的残草颓木。它们都是从小嫩芽开始,朝夕成长,图蕾,伸枝,绽放。那些成年积累的阳光的温暖,风的灵动,云的变换诡谲,雷电厉厉,天色潮涌,大自然的所有呼吸吐纳,都被盛放在那些枝枝叶叶的容器里。虽然消亡,但又如同恒远。激越跳脱地存在于老人的睿智的目,存在于老人依然健矫的身子,存在于老人毫无顾忌的朗声长啸,存在于老人随风猎猎的衣襟白发,存在于老人汪洋恣肆的起转腾挪。这只是一只飞倦了的候鸟,待晨曦升腾,他即将远行而去。
就是这样,内敛里绵绵不绝的飞扬外放,静默里源源不断的堪破洞明。情节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关于活着的生与死,哀与痛,阻和通的追询总层层复叠叠。如寸寸节节的曲巷,找不到来路,也望不见去处。有如毛笔之蘸满了漆墨,沉沉地坠在笔头,饱满得极有后劲。而最最高明之处,在于浓墨喷溅上白色宣纸,不知会激荡起怎样的狂放洒脱,不拘一格。这样的武侠风格,不注墨于招式,已超脱那些拘泥于攻和守,胜与败,名和誉的传统武侠。而故事底色里不断关注的风云历史,以及由此衍生的厚重思虑,喟然长叹,人生求索,又区别于那些把过往烟云当背景,把烽火硝烟作陪衬的新式武侠。
灵与肉相结合,剑刃与剑气剑意自成一统,天与地互相呼应,彼此关照对看——这样的故事,总令观者心荡神移,完全沉醉,不能自已。
而除却故事呈现的形体,那些个呕心沥血斟文酌句的文字,又是那样美得不可方物,深刻得直要把灵魂也镌印下去。这便是小椴的文字之境。他的行文遣字,总是古朴淳实,偏生又在古拙的框里不屈不挠地跳出一点昂扬激烈的意。是一个剃了度着了僧袍的尼姑,面目严谨,双眸清冷,眼睛里却还有那么几分不肯泯灭的鲜活笑意。灰袍子下,也总要不甘寂寞地露出一脚鲜红的艳履。但这种欲拒还迎,犹抱琵琶,没有多年的修炼,又怎能成就这样婉转凄淡的美好。婉转如“到过江南的人只怕都忘不了江南的雨,雨一来,整个吴头楚尾就仿佛如诗如画了。雨自身是广漠而冷的,但滴在屋檐上,打在斗笠上,混入了这烟雨中的便有了檐间笠底的人间之气——包括最悲惨的强颜欢歌和最欢悦的酸软呻吟,都发生在这细雨中。近看未免痛切,只是站在远了久了的地步,那么广漠——广广大大——地看去,一切人间的哀哭都已幽幽沉默于这片烟雨中,只让后人觉得:无论切出哪一片——如果历史也能切片的话,那幕烟雨,那段故事都能揉成绝美,点就传奇……”凄淡如“一天晚霞下,他们一路曾经的来路似都远了,淡了,就有如这一路划入水中的桨,桨过之后,水无余痕。人生,人生中那些小小的放逸和快乐也是如此吧?那些朝来采槿、露中折葵、路逢农人、买柴换米之事;那些一逞轻功、一逞厨艺、逗趣胡闹的玩笑;还有那些野蔬充膳、落叶添薪的清淡相对……如今都已恍如一梦。”
还有很多看似贫乏的句子,如酒冷宴散后的美姬,摘了头簪褪了锦衣,已经把华丽丽的辞藻都丢去了,只捡来些个再通俗朴质不过的词,就这么随意一摆弄,洋洒洒地铺垫开去。像燃尽了香烛的青铜鼎,徒余满目惨惨的青灰。可再往远处红花绿柳柳笑莺啼一张望,回首凝眸才发现,还真是这满炉的沉甸甸的灰才道尽了这红尘的况味。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句:“他穿着一身白衣,那是一种旧旧的白,把旧历七月的月光揉碎洗褪后、再捣上千遍大概就是那样一种颜色了。”
这种文字意气,总觉只能仰望,难以模仿。只因雅与俗之间全看编排,方寸的拿捏全靠对文字抑或对这人生的独特体验,这种体验是个人的,是他人所难以触摸和体悟的。但这文字的灵秀因为过于厚重深沉,令你即便未曾深思,或委实未曾触及,就已不自觉地发出震颤,驯服于嶙峋陡峭的文字的灵性之态。若在那天与地的最最深处,给你安置了艰辛跋涉后的风景,柳暗花明的顿悟,便只归那一瞬。
而在所阅小椴的所有武侠作品里,深觉最能把文字之境于纸笺之上凸显的,莫过于《开唐之教坊》。这小说,只是一个迷梦,一次天神的混沌初醒,一次诸佛的无心下望,一次世间微尘的茫茫然探寻。在无尽的白茫茫的原野之上,文字盛开成了草的荣枯衰亡,日的复起又落,云的舒盈自在,人被雕琢成了影,只透露出线索,却并不真实。真实的是,被符号了的血和火,壮烈同衰微,沉沦并崛起,热望及空淡,还有这一切背后的,溯本求源所要得到的,生的慈悲与哀愁。
在收梢之前,猛然惊觉,小椴的武侠故事,似乎从未有完满的结局。于他,生如同一次不论悲欢难分聚散的盛宴,尽兴便罢。但身为读者的我却从这悲中读出一丝悯的微甜。对于生,对于前行。这种阅读的收获和满足,难以言表。也许小说就是这般,里面和外面,写的人和看的人互补成圆,两个半圆,就成了我们芸芸众生的人间。
|
|
|
|